“随着人工智能的逐步发展,未来30年人类每天只需要工作4小时,每周只工作4天。有更多工作被抢走,一些能顺应潮流的人将变得愈发富有和成功,而那些被时代甩在身后的人则会越来越痛苦。”6月20日,在美国底特律召开的阿里巴巴中小企业论坛会上,阿里巴巴集团董事局主席马云畅谈自己对于人工智能的见解和预想。
如今,人工智能不仅会下象棋、围棋,还在分发邮件、工业制造中大显身手,甚至参加了今年的全国高考……人类的很多工作正在被人工智能机器人代替。未来,人工智能会抢走人类的工作吗?很多事情由人工智能来做以后,人类能做什么呢?
一半工作被取代
“ABC是智能时代的三大支撑。A是人工智能(AI),B是大数据(big data),C是云计算(cloud),3个核心技术在推动着现在数字经济的发展。”在6月底落幕的首届智能大会上,浪潮集团董事长孙丕恕做了“大数据释放新智能”主题报告。他表示,在数字经济时代,数据是最重要的生产资料,是整个社会运行的基础资源。例如人工智能,实际上是将各种数据进行融合处理,进而开发出无人驾驶、语音识别等各种人工智能成果。“真正的智能制造不是高级自动化,而是以数据为核心的产业融合创新,即利用信息技术将数据应用在制造流程的每一个环节并产生价值,实现个性化、定制化、精细化的生产和服务,让产业变得智慧。”
随着越来越多人工智能成果的出现,一些重复性高、繁琐枯燥、大量使用人工的不经济的工作将被智能机器人取代。一些大公司也在加快“机器换人”步伐。据悉,摩根大通公司最近研发出一款金融合同解析软件,原来律师和贷款人员每年需要36万小时才能完成的工作,该软件只需几秒就能完成,且错误率大大降低,这意味着相关人群也可能失业。美国电商巨头亚马逊公司最近公布了实体店全部自动化的计划。随后,富士康公司发布消息称,2018年将用机器取代30%的工厂工作人员。美国第三大快餐连锁集团温迪国际也宣布将在1000多家门店中添加自动售货亭……更多的智能化机器人正在抢夺人类的“饭碗”。
斯坦福大学人工智能与伦理学教授卡普兰曾做了一项统计,美国注册在案的720个职业中,未来20年内将有47%被人工智能取代。未来10年内,人工智能机器人将取代美国1500万个工作岗位,相当于美国就业市场的10%。
不会砸人类饭碗
那么,人工智能究竟有什么魔力呢?“人工智能像人一样看、听、理解事物,与之对应的是计算机视觉、语音识别、自然语言处理等能力。”百度研究院院长林元庆认为,人工智能与传统的工厂流水线很大区别在于学习能力。“比如给水瓶安装盖子,如果只是机器重复加装动作,并不是真正的人工智能。只有机器操作随着水瓶不同的方位和姿态做出相应调整,并对意想不到的突发状况做出正确反应,才称得上是人工智能。”
越来越多的工作被交给人工智能机器人,是否意味着传统的劳动者被驱离?中科院自动化所复杂系统管理与控制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王飞跃对此并不认同,他认为,现阶段的人工智能发展仍然需要人类对人工智能的表现进行监控和分析,以及开展预测性的实验与评估。
马云也认为,人类不用过于担心人工智能会“砸”了我们的“饭碗”。“人类终将胜利。”因为在人与机器的竞争中,人是有智慧的,而机器只能是智能。人类要明白人类应做什么、机器应做什么。“所谓的人工智能,不能让机器像人一样,而是要让它像人一样去学习,然后具备自己的智能、自己的学习方式。”
积极拥抱新变革
专家认为,人类工作者如果把人工智能机器人当做合作伙伴,将能获得很大福利。
首先,大量新工作机会将出现。当越来越多的重复性工作逐渐被机器淘汰掉,未来,擅长抽象思维、创造性任务、问题解决的人才将被大量需要,而且这些领域的工资会比原来高出很多。在印度商务外包业务公司简柏特总裁兼首席执行官泰格·塔加拉坚看来,现在人们要做的是为劳动力的教育和培训进行投资,以便当这些新机遇到来之时,人类劳动者可以把握住。
其次,人类的生活品质会极大提高。人工智能的进步将带来许多社会利益。例如,无人驾驶汽车会减少90%的交通事故。“人工智能可以将人们从日常工作中解放出来,寻找新的定位和职业,把最重要、最高级的任务留给人类自己,这才是资源集中和高效智能的社会。”北京师范大学劳动力市场研究中心主任赖德胜表示。
总的来说,人工智能的发展属于不可逆转的好事,政府、社会、企业和个人都应未雨绸缪,积极拥抱新变革。
“政府要从国家政策层面进行有效引导,让人们共享科技创新带来的福利。个人则要努力培养自己的创造力和学习能力。只有不断提升自己,才能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赖德胜说。
( 来源: 人民日报海外版)